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和人們自身保健意識的提高,很多疾病甚至是癌癥的發生率都在下降,而結直腸癌在過去10年間新發病數和死亡數均翻了一番,且還在以年均4%-5%的速度遞增!
我國更是大腸癌的高發地區。數據顯示,我國人口大約只占全球總人數的17%,但大腸癌患者在全球的占比卻達到了31%!每年因腸癌死亡的人數約為20萬。
腸癌的6大高危因素
很多人都占了
腸癌本身具有一定的遺傳性,所以以下人群的發病率相對會更高:
①一級親屬患結直腸癌的人群;
②本人有腸息肉歷史,或者一級親屬有腸息肉史;
③有炎癥性腸病,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及克羅恩病;
肥胖,至少會增加14種癌癥的發生風險,而這其中就包括大腸癌。
但肥胖也各有特點,近日,發表在英國權威醫學期刊《BMC Medicine》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,對于腸癌,男女各有“危險體型”。
男性,較高的身體質量指數(BMI),患癌風險更大——男性BMI每增加約4.2千克/平方米,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23%。
女性,較高的腰臀比(腰圍除以臀圍),患癌風險更大——腰臀比每增加0.07會使女性患癌癥風險增加25%,而男性只增加了5%。
高血糖是個危險的指標,指標異常的人,患腸癌的概率增加27%,死亡率也明顯增加20%。較高水平的胰島素會對結腸粘膜進行攻擊,造成改變,誘發腸癌的發生。
高脂飲食是腸癌的主要誘因之一,尤其是喜歡吃這4類肉的人更危險!
加工肉指的是經過腌漬、煙熏、發酵或其他用于增強口味或防腐處理方式制成的肉類制品,包括火腿、熱狗腸、熏肉、牛肉干等。
這類肉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一級致癌物,長期大量食用,增加癌癥風險毋庸置疑。
肉類食物在高溫下,蛋白質及氨基酸會發生熱解,容易分離出一種具有致突變和致癌性的化學物質——雜環胺,而且烤得越焦,含量越高。
另外,在烤制的時候,還容易產生苯并芘,進入人體后會對基因造成損傷,增加癌癥風險。
很多人在吃肉的時候喜歡吃七分熟甚至是五分熟的肉,還有一些日料中的刺身等,甚至還喜歡生食。
而未經過充分加熱熟透的食物中,可能會有寄生蟲、細菌等,吃了容易造成腸胃不適,甚至誘發潰瘍及糜爛,增加腸癌風險。
紅肉中含有油脂蛋白質和鐵元素,都是人體所需的,但是長期攝入太多就不行了。
因為吃太多紅肉可增加膽酸和膽固醇代謝物,會增加腸腔內厭氧菌含量,久而久之易引發腸道息肉或腸癌。
長期飲酒也是導致腸癌的病因之一。酒對很多人來說,幾乎已經是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。
在臨床上,有數據表示,長期喝酒的人患腸癌的幾率比其少喝和不喝酒的人要高出許多倍,因此表現喝酒也是會導致大大增加腸癌發病的風險的。所以禁酒也是可以是有效的減少直腸癌發生的危險的。
久坐的人,腸道、胃部蠕動減弱減慢,代謝廢物、有害成分等易在結腸內滯留,刺激腸黏膜;而且久坐還會使得腹腔、盆腔、腰骶部血液循環不暢,導致腸道免疫屏障功能下降,結腸癌風險就更高了。
各色燈光、電子屏幕等人造光豐富了人們的夜生活,但是西班牙巴塞羅那全球衛生研究所的研究表明,夜間暴露于人造光,尤其是藍光,也會增加大腸癌風險。
研究者推測,可能與褪黑素的產生有關,晝夜節律受到影響后,間接影響機體健康。
所以別再熬夜刷手機、玩電腦了。
上學時候的成績壓力,工作后的升職壓力,中年時又有“上有老下有小”的養育壓力……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使得很多人處于急躁、易怒、緊張、焦慮、憂慮、抑郁等情緒中。
而心理壓力過大,也會增加結直腸癌發病風險。
因為長期精神壓力會通過大腦皮層影響植物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,進而引起腸道粘膜血管收縮,腸道功能紊亂,導致腸炎和潰瘍的發生。
預防大腸癌,其實并不難
①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
膳食纖維可吸收水分,有效縮短排便時間,從而降低致癌物質與腸黏膜作用;其次,膳食纖維經細菌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,能改善腸道微環境。
②適當攝入維生素D:維生素D可以調節腸上皮穩態,通過抗增殖、促分化、促凋亡及免疫調節等途徑發揮其抗腫瘤作用。
有研究發現,高水平的血清維生素D,可降低腸癌的發生及改善預后。
③適度補鈣:充足的鈣質不僅可以改善骨質疏松的癥狀,還可以預防腸癌。
鈣質可以吸收并結合腸道中的脂肪酸、膽汁酸等致癌物;同時,鈣會影響細胞生化反應,調節細胞生長,從而起到預防腫瘤的作用。
平時可以吃蝦米、花生、豆制品、奶酪等含鈣較高的食物,但鈣劑的補充建議在醫生指導下服用。
大便中帶有膿液與血,或者便隱血;或是不明原因貧血;
經常腸胃不適,要么腹瀉、要么便秘;
持續或間斷性的腹脹、腹部疼痛;或肛門附近有腫塊;
排便習慣發生改變,排便次數增加。
一次腸鏡檢查正常,等于買到5-10年的放心。但調研數據顯示,97%的結直腸癌患者患病前未做過腸鏡篩查。而結直腸鏡檢查率低是導致中國腸癌發病率、死亡率高的主因之一。
腸鏡通過肛門進入直腸,直到大腸,所到之處,病變幾乎無法藏匿,堪稱腸癌篩查的“金標準”。
建議45歲后,能定期去做腸鏡檢查。